度解读当传统金香港O新融遇政深块链上区技术
最近几年,金融圈里"代币化"这个概念越来越火。我作为一个在科技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亲眼见证了这股浪潮从DeFi领域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记得去年和一位投行老友喝酒时,他开玩笑说:"现在不搞点代币化项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金融创新的。"虽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这个趋势的迅猛发展。
监管新动向:香港STO新政解读
2023年11月2日,香港证监会发布了两份重要文件:《有关中介机构从事代币化证券相关活动的通函》和《有关代币化证监会认可投资产品的通函》。这两份文件被业内简称为《代币化通函》,可以说是为香港金融市场的代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个人看来,这份新政最核心的观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证监会把代币化证券看作是"穿上了区块链外套的传统证券"。就像给传统证券套上了一件科技感十足的外衣,但本质上还是那个"老熟人"。
新政亮点解析
新政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突破点:
首先,它彻底改变了2019年将证券型代币视为"复杂产品"的立场。记得2019年那会儿,我们团队帮客户处理STO项目时,光是解释"复杂产品"这个概念就要花掉大半天时间。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其次,取消了"仅限专业投资者"的限制。这个变化带来的想象空间很大,但要注意的是,公开发售制度的相关要求依然适用。
最后,明确了"最低额豁免规定"不适用于代币化证券。这个专业术语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简单来说就是代币化证券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会触发特殊的监管要求。
代币化证券的监管逻辑
新政对代币化证券的定义很有意思:只要是在证券生命周期中使用了区块链技术(DLT)的传统金融工具,都可以被称为代币化证券。这让我想起去年帮客户处理的一个案例,他们把一支美国国债基金搬到了Stellar区块链上,没想到现在证监会直接用这个例子来定义代币化证券了。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采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思路。虽然技术手段变了,但监管的核心还是看底层资产的本质。就像我们团队常说的:"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变交易方式,但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
技术带来的新风险
作为见证过多次技术变革的从业者,我特别理解证监会对新技术风险的关注。新政明确要求中介机构要特别注意两类风险:
1. 所有权风险:比如区块链分叉时资产归属如何确认
2. 技术风险:包括网络攻击、系统中断等
记得去年有个项目因为智能合约漏洞损失惨重,新政要求必须进行代码审计,这确实是必要的保护措施。
中介机构的新挑战
新政对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才储备:既懂金融又懂区块链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香饽饽。
尽职调查:不仅要调查底层资产,还要对技术供应商进行评估。
信息披露:需要向投资者清晰说明代币化带来的特殊风险。
最近有个客户跟我诉苦,说招一个既懂证券法又懂智能合约的法务实在太难了。这确实是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
香港STO实践案例
新政发布后不久,太极资本就推出了香港首个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房地产基金证券型代币(PRINCE Token)。这个案例有几个亮点:
- 最低投资门槛降至1000港元,远低于传统房地产基金的100万美元
- 投资者可以通过代币获得租金分红和资产增值收益
- 采用以太坊区块链进行结算
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代币化如何让传统金融产品变得更亲民。不过作为从业人员,我更关注的是它的合规架构设计。
未来展望
新政为香港金融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 传统金融机构能否快速适应新技术?
- 监管科技(RegTech)如何跟上创新步伐?
- 香港市场能否支撑起这个新兴的融资渠道?
作为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代币化证券最有想象力的方向可能是为中国境内资产提供新的出海通道。不过具体如何落地,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实践。
最后给同行们一个建议: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保持学习的心态很重要。我们团队每周都会组织新技术研讨会,这让我们在为客户服务时总能快人一步。如果你也在关注这个领域,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责任编辑:趋势)
-
周五美联储的一纸公告,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都松了口气——那个专门盯着加密业务的"特殊监管计划"终于被取消了!要知道这两年多来,但凡银行想碰加密货币,都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乖乖接受美联储的特殊"关照"。记得2023年这个监管计划刚出台时,就像在银行和加密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我当时就听银行圈的朋友吐槽:"想做点创新业务?先填完这沓厚厚的申请表再说!"现在好了,美联储终于想通了:既然你们都学会了规... ...[详细]
-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区块链研究者,我不得不感叹流动性质押(Liquid Staking)确实改变了以太坊的游戏规则。想象一下,你既想参与网络验证获取收益,又不愿眼睁睁看着资产被"冻住"——这正是流动性质押给以太坊社区带来的革命性解决方案。传统质押的困境与新出路在2022年以太坊合并之前,我亲眼见证了许多持币者的困扰。他们想要参与PoS验证获得收益,却又害怕32个ETH的最低门槛和繁琐的技术要求。更令... ...[详细]
-
最近市场回暖,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都在疯狂寻找稳定币的收益机会。就像我朋友老张说的,"现在这行情,谁不想赚点稳稳的幸福?"确实,在波动剧烈的加密市场里,稳定币挖矿就像是风浪中的避风港。GHO-USDC:年度最火CPMaverick交易所上的GHO-USDC池子简直成了香饽饽。记得上个月我和几个圈内朋友喝酒,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池子。Aave为了推他们的GHO稳定币可真是下血本,每天5000GH... ...[详细]
-
说起美联储,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个掌控利率政策的神秘机构。但你知道吗?它其实还有个"大家长"的身份,专门盯着银行们的一举一动。最近这个大家长可没闲着,针对银行业越来越热衷的加密货币业务,它可是亮出了监管的"尚方宝剑"。美联储的监管铁腕去年10月那会儿,美联储悄咪咪更新了《商业银行检查手册》,专门为银行开展加密业务立规矩。这事儿让我想起前阵子去银行办业务,柜台小哥还在跟客户解释什么是比特币,看来银行... ...[详细]
-
最近一个月,狗狗币市场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让我告诉你一些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手握算力的矿工们正在悄悄囤货,数量相当惊人——1.1亿枚DOGE!要知道,这在加密货币市场低迷的当下可不是个小动作。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加密货币市场的老手,我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矿工们的大动作说实话,当我看到IntoTheBlock的最新数据时都愣了一下。从8月8日到9月初,狗狗币矿工的储备量从42.9亿枚飙升至43... ...[详细]
-
说实话,很多人对美联储的印象还停留在"加息降息"这些货币政策上,但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要告诉你,美联储在银行监管方面的权力可大着呢!最近他们更新了《商业银行检查手册》,专门针对银行参与加密货币活动制定了详细的规则。这份文件可不是闹着玩的,而是直接关系到银行能不能继续玩转加密资产。美联储的监管"大棒"可不是摆设作为一个经常和监管部门打交道的业内人士,我亲眼见证过美联储的监管威力。他... ...[详细]
-
啧啧,昨天的以太坊行情真是精彩纷呈啊!就像过山车一样刺激,搞得我都快坐不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震荡行情才是赚钱的好机会,对吧?行情回顾:2000点附近的拉锯战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昨天ETH在2000美元这个关键位置来回折腾。先是慢悠悠地往上爬到2040,结果还没站稳呢,"哗"地一下就栽到1992去了,跟坐滑梯似的。最搞笑的是,它还不死心,又蹦回1950附近,接着又开始上下摆动。说实话,这种行情我最... ...[详细]
-
2016年5月,当澳大利亚计算机科学家克雷格·怀特跳出来自称是"中本聪"时,我差点把咖啡喷在键盘上。这种拙劣的表演实在太侮辱智商了——就像有人说埃菲尔铁塔是他周末在家后院搭的一样荒谬。中本聪之谜:一个人的神话还是团队的谎言?这些年我看过太多关于"中本聪"身份的猜测,从日本退休教授到硅谷极客,但每一个版本都经不起推敲。仔细琢磨比特币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不是某个人能单枪匹马完成的事业。想想看,15年... ...[详细]
-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在区块链领域的律师,我时常被问到一个尖锐的问题:"老刘啊,现在国内对区块链管控这么严,你们还死磕这个领域,到底图个啥?"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去年冬天在金融街星巴克遇到的一位老同行,他一边搅动着半凉的拿铁,一边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老弟,趁着还年轻,赶紧转行做合规吧。"监管的迷雾与曙光说实话,这种质疑我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正因为大多数人还在雾里看花,这个领域才更有深耕的价值。区块链... ...[详细]
-
又到了年末总结的时候,作为一个在NFT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忍不住想把自己对未来一年的预判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行业的思考,更像是在埋下一颗时间胶囊,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再打开看看,或许会惊奇地发现: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神奇地应验了。1. 内容为王:NFT IP将成为大众普及的突破口说实话,我见过太多人把区块链当成金融革命工具来吹嘘,但说实话,在菜市场买菜用加密货币结算这种事,恐怕还得再等上很多年。但... ...[详细]